当今画坛,李乃蔚是首屈一指的工笔人物画画家,他的画作以想象中的写实,以薄中见厚的高超技法,丰富了这一古老画种的绘画语言,达到新的时代高度,对推动该画种的发展有创新发展之功。
张扬典雅含蓄之美
从《山菊》、《银锁》到《红莲》,李乃蔚的画作总是典雅、静谧的,在一幅幅看似安静、含蓄的人物背后,总会让人生出无穷的意蕴和遐想。《山菊》中的长阳山道若隐若现,农家少女采药归来,卸篓小憩,似有晶莹的汗珠在阳光下闪耀。她结实的身板、纯朴的衣着,尽显少女的健康、率真。她双眸清澈,似在眺望山外的世界,眼神中尽是美好、期待。
曾在第九届全国美展中荣获银奖的作品《银锁》,是李乃蔚的代表作。月光笼罩土家山寨老屋,秀眉丽唇的少女,静坐在经年的老式木椅中,低头锁眉,流露出一缕淡淡的迷茫、愁绪,心事就像地上散落的谷粒一样,数不清、道不明。
耗时4年创作的《红莲》,是江汉平原万里荷塘、万里花香的缩影,画面中的人物美丽、灵气、善良,一种润彩感人的和谐之美,跃然纸上。
文静、温情的少女形象一再出现在李乃蔚的笔下,她们吹笛、品茗、采莲、刺绣,在幽静、典雅的画氛中,有幽香、清纯的诗意,营造出纯静、圣洁、悠远的意境。“画面中的女性形象,是中国文化的象征。”李乃蔚说,那些典型江南女子的民族服饰,那些以弹琴、品茗、采莲为代表的女性休闲生活,那些清澈的眼神、俊俏的面庞和白皙的皮肤,都在塑造单纯、质朴、端庄、优雅的中国女性形象,这些女性形象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典雅、含蓄的缩影。
薄中见厚生动逼真
中国画历来有崇尚写意的传统,苏东坡说:“绘画以形似,见于儿童邻”,画得太像是见识低下的表现,齐白石说画要在“似与不似之间”,太像了就是媚俗。
李乃蔚用实际行动证实了,中国工笔人物画不仅酷似,并不媚俗,并兼有水墨写意中的意境。
工笔人物画这一古老画种,自唐宋高潮后,一直方兴未艾。中国画颜色相对较少,不便反复上色,且绢本、宣纸等材料问题,致使工笔写实一直是横亘在历代画家面前的难题。
上世纪80年代,工笔重彩人物画重新兴起,逐渐出现在全国性画展中,改变近千年来文人水墨写意独占画坛的局面。李乃蔚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涌现出的一位功力扎实、富于才华的工笔人物画画家。
他用纯正的国画颜料,地道的国画勾勒和渲染技法,用薄中见厚的设色达到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、惟妙惟肖的逼真效果。《银锁》中,少女的发丝纤毫毕现,胸前的银锁光泽浮动,手上的玉镯润泽泛光,甚至肌肤纹理、血管脉络都隐约可见。该画在日本参展时,曾引起当地画家的质疑,这是用中国画材料和技法创作出的纯粹中国画吗?在仔细察看原作后,才由衷树起大拇指。
李乃蔚深度写实的工笔人物画并没有采用新材料,也没有发明新方法,他依然用纯正的中国画颜料,运用地道的勾勒和渲染技法。在讲究传统“三矾九染”的基础上,李乃蔚则设色、渲染要历经数十、甚至上百遍。最终呈现的效果却并不凌乱,而是恰到好处,画面干净、通透,人与物浑然天成。
他写实逼真,并不是简单临摹和写生,更多地是将个人文化积累和品性修养、审美取向渗透在作中。
创作一幅画需要四年
从垂髫稚子到近花甲之年,从线描,工笔到写意,李乃蔚走了一条踏实而漫长的美术创作之路。
几岁时,李乃蔚就开始在地板上涂鸦。上小学,他的绘画才能在学校墙报上崭露头角。17岁时,连环画处女作《乌兰的歌》,亮相全国年画、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。
1976年,他作为知识青年的优秀代表,带着已发表的几套连环画,跨进湖北美术学院。他如饥似渴地学习、探索,并接受素描、色彩等西方绘画技法。
毕业后,李乃蔚在湖北人民出版社担任美术编辑。此后8年多里,他创作了《将相和》、《汉高祖刘邦》、《阿基米德的故事》等30多部连环画,绘制了3000多页连环画幅和难以数计的插图。
正当连环画创作如日中天之时,他却毅然转向冷寂的工笔人物画,28年过去了,至今仍在这一领域里执著前行。画工笔画是一种艰苦的劳动,巨大工作量让人生畏,“拿下一部作品,需日夜兼程。掉几斤肉,喝几瓶药的情况屡见不鲜”。
工笔人物画创作过程一般较长,画家把握鲜活的艺术感觉很不容易,这取决于画家的艺术追求、良好的创作心态及精到细腻的技法,由此才能进入一种画境。李乃蔚创作《银锁》耗时2年,《红莲》更是长达4年,从构图、拟稿、修改,到白描、拷贝、勾线、上色……偶有笔误,则前功尽弃。
相较于其他画家,李乃蔚实在是画得太慢,但他数十年如一日,耐得住清苦和寂寞,潜心于常人备感倦怠的创作,他以心定如磐、达摩面壁的精神,踏实、从容地行走在通往工笔人物艺术高峰的道路上。
编者配诗
观李乃蔚画作
人物逼肖何可达,
我观君画见方家。
妹娃心事密如发,
堪叹丝毫也不差。
时间2012年5月26日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